“运煤不见煤” 探寻国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密码
初夏,我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黄骅港,雄伟壮阔,巨轮浑厚的鸣笛声,响彻海湾。3万吨级重载列车沿着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朔黄铁路缓缓驶入黄骅港,停泊在黄骅港的货轮正在卸船,港区内“运煤不见煤,鱼游浅底鸟翔飞”一派生态美景展现在眼前。
近日,记者来到河北黄骅、肃宁,走进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感受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国家能源集团注入的新动能。
真正做活“水文章”
记者来到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黄骅港。走进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翻车机房、露天堆场以及人工湖生态公园——莲园,港区干净整洁、绿意盎然。一路走下来,记者的白鞋竟然洁净如初。
“以前,一线工作人员下班后脸上都是一层黑灰,只有牙是白的。”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就算穿白衬衣上班,衣服也不会变黑了。”
这得益于黄骅港在抑尘方面的不断探索。一列装载煤炭的列车从晋北驶入黄骅港,会经过这样的旅程:进入翻车机房后,每四节车厢会依次被环形翻车机牢牢卡住,在20秒内整体翻转约160度,倾泻而出的煤炭被两侧喷出的细密水雾包围,瞬间卸入底层漏斗,干雾抑尘系统通过高压将水打成3到10微米的水颗粒,白色的水雾与黑色的煤尘交融在一起,迅速抑制翻腾的煤尘。
为防止抑尘系统产生的煤污水入海,黄骅港建造了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的“两湖三湿地”生态水系统,循环利用净化污水,为港区水鸟鱼儿提供栖息场所。
黄骅港地处盐碱之地,淡水资源极度匮乏,而生产抑尘、绿化又离不开大量的淡水资源。国能黄骅港务公司把生产区域内的建筑垃圾场、空地建设成互联互通的“两湖三湿地”,将雨水、港区停靠货轮里的压舱水和处理后的煤污水收集到湖与湿地,再用于生产,每年可回收利用超400万立方米,真正做活“水文章”。
除在绿色环保方面的不断创新外,黄骅港还在智能化建设方面上下求索。
4月,国内首套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CE-TOS在黄骅港发布。该系统打通港口上下游数据、推动港电作业系统协同,形成一套散货港口智能化标准体系、一套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与工控系统国产化产品。黄骅港还通过综合5G、语音识别等先进技术,实现对舱口指挥指令的实时识别、实时响应,支撑起全场景、全工况的智能装船解决方案。
对技术、装备、机制的创新运用,为黄骅港能源保供能力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前4月黄骅港累计完成煤炭装船量7244万吨,同比增长8.7%,有效保障了能源运输通道安全高效畅通。
构建能源运输大通道
5月29日,记者在黄骅港看到,停泊在散杂货903泊位的“金泰168”轮,装载敬业集团铁矿石,从烟台港到黄骅港,再通过沧港铁路转朔黄铁路运至平山西柏坡站。
“这是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的一个缩影。”黄骅港务物流公司市场营销中心副经理郜洪锋说。
国家能源集团一位负责人表示:“港航一体化智慧运输标准体系架构全面建立,构建起覆盖‘四大经济圈’的‘一纵两横三大枢纽N条通道’格局和‘双钟摆式’综合物流运输体系,打造‘一体化运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机制、国际化布局’的新航运发展格局。”
以港口为枢纽和支点,国家能源集团加快向区域市场延展、向海外市场延伸。朔黄铁路加快由重载向智慧重载转型,由单一煤运通道向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综合物流通道转型,升级“朔黄模式”,打造现代企业治理新范式。
依托能源运输大通道和一体化优势,国家能源集团推动煤炭梯级供应,优化能源流向,疆煤出区量实现跨跃式增长,辐射宁夏、甘肃、川渝、华中等地。2023年,国家能源集团铁路运输量5.7亿吨,航运量2.6亿吨,大物流运量3897万吨,疆煤出区量1475万吨,均创历史新高。
西连新疆、东达渤海、北接内蒙古、南下广东,覆盖沿海、贯通内河,以黄骅港为枢纽,一条串联起的经贸往来线,为内陆腹地、乃至搭乘“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延伸海外的大运输格局逐渐形成,国家能源集团以大物流“工笔画”绘制“港通天下”大写意,一幅“物畅其流”画卷徐徐铺开。
加快智慧重载铁路建设
与黄骅港“一墙之隔”的朔黄铁路也涌动着新的动能。
记者了解到,由朔黄铁路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国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近日在湖南株洲正式下线。这台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主型电力机车,即将在朔黄铁路上奔腾驰骋,实现我国重载铁路运输装备领域又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此外,一辆由4台国能号大功率交流电力机车牵引,编组324辆、总长4088米、总重32400吨的重载列车近日安全到达黄骅港站。该试验列车是我国铁路目前编组最长、载重最大的重载组合列车,实现了3万吨级重载列车在全自主技术应用领域的新突破。
“此次开行的列车采用我国多项全自主研发的先进重载组合列车操控技术,全过程安全高效。”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机辆公司经理王建华介绍。
3万吨列车、30吨轴重、移动闭塞、无人驾驶,智能运管维、智能调车……朔黄铁路正朝着现代、综合、多元交通枢纽和交通网络方向全速迈进。
“朔黄铁路把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模式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抓手,在大力发展重载移动闭塞等新装备、新技术的同时,探索尝试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组织模式,打造新运输范式。”王建华说。
面向未来,朔黄铁路将以智能大脑平台为支撑,从智能运营、智能装备、智能运维、智能安全、智能管理等五个方面铺画2028智慧重载4.0发展愿景规划,瞄准五大领域开展一系列科技攻关,力争到2028年要达到智慧重载4.0国际领先水平,在重载领域继续保持世界范围内领先、保持一流的核心竞争力,为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奋力推动重载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国能力量”。(中国证券报)